“非暴力沟通”——立德树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21-6-25 11:53:37 浏览次数:538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师者皆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也听同事感慨“有爱也不见得有能立德树人”。有的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学生却敬而远之;有的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有德行、明事理,却遭冷眼和敌视。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老师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学生却不领情。在学生的一句话中,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初为人师的几年里,一次,班上一学生接连三天没有完成作业,我恨铁不成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咆哮:“你怎么这么懒,作业都完成不了,还来学校做什么,回家去得了···”当我还沉浸在为学生呕心沥血操碎了心的自怜中时,有个孩子很认真地看着我,怯怯地说了一句“老师,你刚刚的样子好吓人!”声音不大,却直击内心。是啊,并不只有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语言上的指责、讽刺、说教,态度上的疏远、冷淡、漠视等这也是一种暴力,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学生无法感受到老师的爱,不仅如此,还给学生带来了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这远比肉体上的伤害更痛苦,更难以疗愈。孩子沉浸在这份恐惧中,你和他谈教育,简直是天方夜谈。

由于为立德树人的打开方式不对,不仅没有起到育人的效果,还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与障碍,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与方向,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小觑。当接触到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沟通》时,我如获至宝,它虽不是一本教育专著,但在我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反复琢磨和实践中,发现它对解决上述问题,对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非暴力沟通”模式具备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教师如果能理解并运用好这四要素,就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爱,实现有效的沟通,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

一、区分观察与评论

观察是教师对正在发生事情的客观陈述,评论则是夹杂着教师当下情绪和看法的主观陈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表述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在进行主观评价,甚至是武断地给学生贴上负面标签。比如,班主任说某一位学生“你总是迟到”,这里“总是”的表达就不是观察而是评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学生则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时候,评论是我们对人、事、物进行主观的自我印象的阐述。比如“你怎么总是不完成作业”“你最近学习很不努力”“你天天都迟到”等,这些都是评论,学生会很抵触,产生反抗情绪。而观察则是当一位学生上课又迟到了时,我们可以说这位同学这个星期有两天按时到校,三天迟到了,而不是笼统地评论该学生总是迟到。仔细回顾,在意识到二者差别之前,我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不知不觉中作出过许多评论。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觉知,区分观察与评论,说出自己看到的具体行为。如果我们在与学生的沟通时言过其实,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与你沟通。

再者,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并不全面而客观,当我们给他们贴上标签的时候,例如用“懒惰”“愚蠢”“磨蹭”这样非客观的词语形容孩子,其负面影响很明显,不仅在当下起不到正面的教育意义,被评论过多还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而自暴自弃,影响孩子做出改变的决心和自信心,从而看不到孩子的努力。所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要注意不要将自己的揣测当成事实,不要用自己的评论决定学生的好坏,时常提醒自己,仅是学生的某些行为和言语容易被我们接受和肯定,而另外的一些行为和言语不被我们喜欢和认可而已。

 

二、善于表达感受

清楚地表达感受能够使师生间的沟通更为顺畅,遇事时,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内心所想之后向对方表达真实感受,并体会对方的感受。有的班主任对受处分学生冷嘲热讽,完全没有体会学生当时的感受,这种无效的沟通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表达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呢?

(一)区分“我”的感受和想法。

在“非暴力沟通”中,应该区分“我”感受和想法。这里的“我”就是为师者自己。常听老师说:“我觉得你们打架太过分了”“我觉得他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这都是想法,而非感受。如果改成“作为同学的你们打架,让老师很失望”“老师喊你,你不搭理,让老师很尴尬”对比可见,表达想法时更容易变成指责,让学生心生抵触。而真诚地表达感受则更容易让学生明白老师的需要,并给与理解和回应。

(二)捕捉学生的真实感受。

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捕捉学生的真实感受,就无法发现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老师您偏心”,其实学生是想告诉老师“您能不能多关注我一点”;“这道题我写了一个晚上呢”,其实学生是想告诉老师“我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不会写,您能不能帮帮我”

 

三、明确说出需要

感受根源于人们自身的内心需要,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当自身需要受到冲击时,教师往往会通过批评、指责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学生也会通过“不服从”甚至“正面冲撞”来抵制教师。例如:在处理班级打架事件时,如果班主任采取直接劈头盖脸一顿训斥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导致的结果一定是学生的不理解和反击。如果在沟通时换一种说法:“看到你们打架,老师有点遗憾,也有点担心,因为打架会影响同学关系,不小心还会伤了身体,老师希望你们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相信学生更能理解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四、提出具体的请求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面对学生的问题,一个不留意就会采取抱怨、发脾气的方式处理,学生甚至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发脾气,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让老师满意。所以老师在清楚表达自身感受的同时,也应该清楚明确地告诉学生希望他们怎么做。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的方法,是一种育人的技术,更是一种对教师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教育”。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自己要习得这份爱的能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也要用自己的身教与言传,引导学生与人“非暴力沟通”。它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立德树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相容的氛围;也能让学生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