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课堂感悟
发布时间:2018-9-12 16:51:07 浏览次数:543

 
 
课堂流动着孩子气
 
 
 

 

流动着孩子气的课堂,是诗意的欢聚。

 

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游戏精神其实也就是“玩”的精神。语文学习首先要给孩子乐趣,要让孩子在语文中找寻到欢欣的元素。语文课堂自然应该有泪光闪耀,但也应有笑声飘飞。

 

记得教学主题单元《大海啊,故乡》时,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们觉得大海是小伙子还是大姑娘?是老奶奶还是老爷爷?是大胖小子还是丫头片子?课堂现场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扣住文本侃侃而谈,气氛活跃宽松。再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我组织学生就一个词意的不同理解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教师煞有介事的话题渲染、学生唇枪舌剑的据理力争,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想象是儿童生命和儿童文化的魂魄。让课堂流动孩子气,就要注重为孩子的情感释放、想象放飞创造空间。

 

我经常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孩子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中、在想象的推动下,创造出活泼的语言。

 

 
 
 
课堂飘散着文学味
 
 
 

 

教师在解读《咏柳》时获得了意蕴生成,在解读《白鹭》时获得了诗意享受,同样重要的,我们还要思索如何也让这种美好的情愫如水一般浸润孩子的心田。

 

教师要努力让课堂飘散起文学的味道。在这儿,文学并非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你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海德格尔认为,文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文学就好像一盏灯,照耀着人们的心房。

 

 

让课堂飘散文学味,就要以“文学的方式”把握教材。如果教师习惯于以分析的方式研究教材,容易走向支离破碎。强调“文学的方式”,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体会文本言与意的同一。

 

记得我教学《白鹭》一课,就着重引导孩子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与作者谴词造句的精美,在诵读与描述中感受文本传递的愉悦体验。

 

让课堂飘散文学味,还要讲究课堂对话的方式。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孩子走向内心。优秀的文本总是呵护着我们内心的梦想、丰富着我们的想象、温暖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从小就成为一个有趣味、有气质、有道义的人。儿童是一种缪斯性存在,是最富于灵性和诗意的。从本质上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亲近文学的。

 

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讲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友情还在,诺言还在,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生命点燃的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行文留下大量空白,这固然成就了本文淡然、内蕴的风格,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切入角度。我着重于开掘内心的想象体验,抓住“眼睛”这一心灵之窗,前后贯通,脉气相连,引导学生走近角色,体验情思,获得感动。

 

1.如果你就是树根,就是大门,就是煤油灯旁的那个小女孩,看着飞来又飞去的鸟儿,你看着她,是否注意了她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那是一道怎样的目光?(默读后交流,指导朗读)

 

还是去年的歌曲,还是去年的旋律,但是什么已经不一样了?可是有一样东西没变,而且永远不会变!(友谊、情感)

想着鸟儿的那双眼睛,男女生分角色读。

 

2.文章中还有一双眼睛、一道目光,你们发现了吗?这双眼睛鸟儿看到了吗?(感受到了,这双眼睛永远印在她的心里,这就叫“永恒”“天长地久”)

 

3.此时此刻,他们用眼神在诉说什么呢?请为鸟儿和树设计两句简短对话。   

 

 
 
 
课堂生长冥思力
 
 
 

 

语文课堂应该有诗意的流淌,也应该有思想的流动

 

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儿童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这既是对原先语文教学过多抽象色彩的扬弃,又是对当下语文教学过多强调感性的超越。“思”的缺失,常常导致很多课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有西哲说,必须有思者在先,诗者的话才有人倾听。这就是语文课堂的诗性智慧。

 

 “冥思力”的生长需要课堂的“静”、“净”、“境”

 

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自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先生是在说人生,课堂何尝不该如此?由于课堂的丰富的安静,师生精神进入极为活跃的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课堂需要“纯净”,读与思,自悟与分享,框架简洁,手段简明,智慧生发,精神澄明。因为,艺术上的单纯常常不是低级而是高级,是真正的上乘功夫。

 

语文课堂还追求“境”的生成。首先是得体的物理环境的营建,其次是与课堂和谐的师生良好心境的形成,此二者加之文本张力的协同作用,便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或欢欣活泼,或抒情温馨,或深邃智慧。师生徜徉其间,怎不生母语学习的幸福与满足?

 

这样的理想何其远!但是,走在这种追寻的路径上,不也是一种快乐?

 

组织学生阅读金波先生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讨论《逆风的蝶》这一章节时,我只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蝴蝶和狂风谁的力量更强大?蝴蝶这一路上孤单吗?蝴蝶和蔷薇谁更幸福?以三个具有一定张力的话题拉动整堂课的进行,追求线条的简洁却内里的深入。

 

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其实是引导孩子们站到文字后面去。肖川曾引用一位海外中国诗人的话说,每当他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确实,语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教学郭沫若的《白鹭》,最后,我轻轻地说:“白鹭如画、如歌、如诗,它独具的诗情打动了我们。有人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因为美丽而可爱,有的因为可爱而美丽,课后想想,白鹭又属于哪一种呢?”课的结束不是画上句号,而是在心中留下一串省略,这是我的向往。

 

自然,所有的理想都难以完美地物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朋友,当所有这一切——你的智慧,你的心灵——都整装待发,不只在纸张上或者电脑里,更是跳跃在心头时,那么,就让我们满怀期冀地步入另一个创造与享用的天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