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诗意,体悟诗境
发布时间:2019-12-24 17:39:30 浏览次数:614

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含蓄的,有限的文字中却附着了大量的信息,所以直译诗句往往是苍白的,因而,要较好的理解诗歌的,就必须拓展——怎么拓展呢,常见的做法有以下两种:

 

1借助想象

 

 

  借助想象,是我们在理解诗歌中一个常用的方法。黄老师教学也借助想象:

再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白鹭在你的印象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在你的脑海中,是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课堂引导,要像放电影”在读中把感受读出来

……

用想象来弥补文字的“不足”,补足文字的未竟之意,当然是可取的。但是借助想象,却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想象事物要用学生的生活体验相接近,就这首诗而言西塞山、白鹭、蓑笠、鳜鱼……对学生都是陌生的,很难想象学生脑海里,能浮现什么生动画面。

2借助图片、音乐

 

 

图片生动、形象、直观;音乐灵动、易于营造气氛所以音乐与图片也是很多的老师经常借助的对象。音乐与图片的运用一方面使很多古诗词变得形象,易于理解。但是也在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的发展,影响了对诗体悟——毕竟诗是语言的艺术。(限于篇幅,不展开)。

文与境的结合
 

 

 

     个人认为,古诗的理解,必须是文与境的结合。文是境的载体,境必须靠文来表达。语言的问题,就应该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又出来了,前面说到直译是不行的,那靠什么文字解决文境结合,体悟诗境的问题呢?

1靠经典文学形象。

 

 

借助经典文学形象。是理解诗歌的很好的方式,黄老师就有意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拓展:在教学“桃花”意象时补充学习了李白的《山中问答》;在“拓展读,悟心境”环节中,引用了张松龄的《和答志和渔父歌》,以及大量展示各个时代垂钓诗:柳宗元的《绝句》,李煜的《渔父》,王士祯的《看题秋江独钓图》。这些大量的引用这些古诗,目的很明确一就是通过这些经典的诗句加深学生理解,二就是丰富学生视界,拓展知识面,激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

2靠借助优美的句式。

 

鉴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诗句以及诗句中的意象的进行补充描写,来加深学生的对诗歌的印象。除去上文利用借助经典文学形象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优美的句式,通过对这些优美的句式的扩写,仿写 (扩写,仿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并且有利于学生锤炼语言,习得语言来使高度浓缩的诗句,再度泛化,就像颗白砂糖,融化到水里一样,易于品尝。

 

而这些句式可以是由老师自己创编,也可以从其他文章中借鉴,总之是要与学生经常见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