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扶”与“放”
发布时间:2013-3-7 22:44:53 浏览次数:549

 

 

教学中的“扶”与“放”---《太阳》课后反思

                                      徐莉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就文章的写作来看,课文的叙述层次清楚,共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即            ;一是说明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通过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个句子自然连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科普说明文文体内容枯燥,语言朴实,不像记叙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像《太阳》这种文体,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这种文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

1、强调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后羿真的把九个太阳射下来了吗?这件事可能发生吗?同学们通过学习,找出太阳的特点 “ 远 ” 。这样领学了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这一写作特点,再将第二、三段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太阳的另外两个特点,亲身感受作者的这一写作特点。通过品读前三段,学生概括出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2、在说明方法的介绍处理上,我以第一段为例,说明作者在写太阳的特点“远”的时候写了“ 1.5 亿公里”、“ 3500 年”这样的具体数字以增强我们大家的感性认识。在二、三段的学习上,给学生们列出了文章中用到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逐句分析,合作学习,看每句话运用了那种相对应的说明方法,并相互说说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同学们自己对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语文学习过程,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上老师由“扶”到“放”, 既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