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课改助教添活动
发布时间:2014-11-12 15:42:45 浏览次数:490

内容提要: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如何就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三大主题,奏响学校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交响乐章,转变发展方式,把学校发展转移到依靠“科研兴教”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笔者从课改在课题研究中前行、教师在课改科研中成长、校本教研在科学规范中提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学校六年课改做了较全面地回顾。

关键词: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教育信息化 科研兴校

2002年,东湖区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我校教师以极大的热忱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带来的课程观、教材观、人才观,极大地丰富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基础教育的品质,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校领导在探索新的教育机制,教师在实践新的教学策略。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三大主题。如何围绕主题,奏响学校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交响乐章,关键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把学校发展转移到依靠“科研兴教”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

一、     课改在课题研究中前行

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是为了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此,要踏踏实实地搞好课改,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老老实实地搞好课题研究,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1.          学习·问题·课题

如何把“课改”与“科研”联系起来呢?我们是通过组织教育反复学习课改文件,鼓励教师在讨论中提问题,摆困惑,学校班子再组织骨干教师对问题,困惑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学校请专家指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科研课题,再向有关部门申报立项。

转变学习方式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这次课改两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为了研究和破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形成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自然非实验课教学过程的试验研究》课题,通过申报立项为省“十五”重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各学科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教育部基教司“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经学校申请被批准为全国首批试验学校,以后,为推动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学校还申报立项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分层指导,问题解决和《校园网资料库在教师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等几个课题;实现了“课改”与“科研”的联姻。

2.培养典型,发挥辐射作用推动课改。课题研究启动后,一方面学校鼓励教师广泛参与,另一方面要注意抓典型,培养骨干;突破一点,以点促面。在课题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是“齐步走”的,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这是正常的。学校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发现和培养骨干、典型、发挥他们的带头与辐射作用。例如,当我们听了徐剑兰教师自然课题的一节很成功的试验研究课后,就组织全校教师听徐老师上课题研究汇报课,并请专家从课改理念,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点评,给教师很大的震动和启发,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参加课题研究和投身课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四结合”课题要求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地位、教师角色、媒体作用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此,正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课题研究既构建各学科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又促进了课改。

例如,自然(科学)学科课题组徐剑兰老师所构建的在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下的自然非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是:(1)情景导入—创设情景,呈现目标;(2)自主探索——协助学习,意义建构;(3)延伸学习——巩固体验,学贵存疑。通过问卷调查和测验,对自然非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人数,由试验前的10%上升到92%以上;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也由21%上升到90%以上,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信息素养,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该课题已于2003年结题,获得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该课题研究“解决了我省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自然非实验课难教难学的老大难问题”。 20045月,以江西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志贤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结题验收组的专家们,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给予“四高二性”和“日新月异”的高度评价:教师素质程度高、资源利用率高、教师信息能力高、教师用信息化从事课改的积极性高,并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邮政路小学的工作面貌可以用一个词概括——日新月异!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语文课题组的教师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体现大语文教育观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数学课题组则构建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也构建了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等等。总之,课题研究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改在课题研究中稳步地健康地前行。

二、     教师在课改科研中成长

学校以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以教育教师为本,教师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要树立依靠教师,培养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思想,鼓励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和在课题研究中锻炼成长。

1.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当前的课改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逐步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题改革的要求。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在课改与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我区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因此,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科研课题:《利用校园网资料库培养教师有效运用信息资源能力的研究》。从0110月到044月,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里,通过课题研究,课改实践和校本培训,强化了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在教师中实现了普及信息技能操作的目标:(1)教师私人有电脑和上网的已达90%左右;(2)已掌握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技能的教师数由40%左右上升到90%左右;(380%以上的教师在备课中会从校园网资料中浏览、搜索相关有用信息,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4)通过制作课件与专题网站的技能培训,已有40%的教师能够独立制作,55.5%的教师能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合作制作。

2.变革了备课方式。传统的备课是封闭式的备课,教师备课的依据主要是课本与教参,学校很难找到其他有关教学资源。这种封闭式的备课方式很难适应课改的基本理念,必须改革。

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信息,使教师的备课方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校教师逐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流程   :钻研课标、教材与教参→上网浏览相关的教学信息与资源→结合学生情况形成领先教学构想→下载所需教学资源式改造、制作课件→通过整合而形成教案。

开放式的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进行备课,具有有很大的优势:(1)浏览全国课改信息和名师的教学案例,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并激发教师投身课改的热情。(2)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3)开放式的备课,这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和发挥教师创造潜能的极好平台。

例如,彭老师在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她考虑到师生都未去过小兴安岭,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她就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视频资料,组合成春夏秋冬色彩鲜艳的四季景色视频课件,再整合到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解释,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如此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叶老师在备《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她从网上下载了含有数学的重要信息:保护母亲河、长江三峡大坝建设、抗击非典和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创设场景让学生复习知识——哪些数能被25整除,真可谓一举多得,既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复习了旧知识,又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该课在第六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录相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3.实践长知识,实践出人才,通过“课改”与“科研”联姻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向研究型的转变,形成了一支热心课改和投身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此,关心课改的人多了,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多了,校本教研的氛围浓了,参加各级教学竞赛获奖的人多了,报刊发表教学论文的人多了,等等。

为促进教师在课改的科研中成长,实施“抓全员、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育师工程,形成了邮小独特的“三格校本培训制,即以全员听课,师徒结对,使新上岗教师快速“入格”;对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进入区样本班磨练,参加各种骨干培训,选送参赛,使他们及时“定格”;对于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成绩优异者,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担当重任,在专家的引领下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水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序的培训制度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教师的健康发展。

三、     校本教研在科学规范中提高

“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显校”一直是我校的治校方略,同时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大校本教研力度,我校校本教研即为“四个结合”。

1.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以试验课题为抓手,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设计试验方案,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确定课堂教学的结构,使我们的课程改革更加具有实效性。如:省“十五”重点课题《开发小学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教师们能够结合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为数学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地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使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融为一体,推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

2.校本教研与课程开发相结合。

例如:目前全国各地试用的计算机教材版本有20余种,基本都是套着模块

和纯文字,内容比较单一、呆板,让小学生感到计算机很深奥、神秘。针对目前中小学生计算机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小学生的认识特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及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精神,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及本校的校情,由专家指导,教学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了这套《电脑校本课程》试行版。这套教材共六册。教材的特点是以《金山画王》2003版为教学软件,集情景、任务、游戏三位一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为了开发这套校本课程,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加强信息新课标的学习,领会课标精神,以课改理念指导我们的编写工作,避免穿新鞋走老路;2、加强信息与多种学科之间的整合,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实用,使信息技术手段更加服务于教学。例如:在教学WORD文字输入时,可以输入语文中的古诗、课文等内容,既巩固了语文的知识,又加强了信息文字输入的练习。再如,用画图软件画画,可以与美术课进行有机整合。

3.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校实施了“家常课”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把着力点放在“家常课” 的研

讨上,以教研组为研究主体,人人参与上课、说课、研课的活动。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表述自己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同时同伴互助,大家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分享成果。

4.校本教研与校本管理相结合。

为了纠正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化,使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我校特制定了《优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奖励方案》和《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制度》,每学期一评。同时配合课堂教学管理的校本培训实行“五导五听”,即:随时指导随堂听,重点指导研究听,扶持指导跟踪听,专家指导观摩听,引进指导借鉴听。当每个教师都在“课”的实践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后,学校再通过业务学习时间安排互助式、研讨式讲座,以便使老师进行回味和碰撞,并再返回到“课”中进行体验,达到升华。如我校教师王露、熊婷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均获一等奖,新颖扎实的教学设计都是在校本教研中产生的。

通过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得到尊重,教师专

业发展及自我肯定的需要得到满足,给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促进并激发了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

   总结过去是为了书写未来,在课改六年中,我们一直感觉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还不到位,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还不够完善,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成长袋还不够全面。因此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评价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课改第一线,教师用科学思辨的精神叙述着自己的“课改故事” ,架构起了一座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在课改阵地,教师深刻反思,探索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体味着传统与创新的冲撞,收获着成功与快乐。我们期待,教师们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赋予教育变革以真实的意义。虽然课改中有风有雨,但我们更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