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8-13 14:43:55 浏览次数:508

家庭教育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 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抚养并塑造孩子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纵容放任型、拒绝否定性和权威性。

(1)专制的父母   

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
  (2) 放任的父母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父母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所以,给孩子这种自主,反而阻断了他学习做人的机会。这种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3)拒绝否认的父母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做什么都做不好,给孩子立过于苛刻的规矩,一味地指责,给孩子温情太少,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教育的孩子不会赞美别人,不会与人合作,利他行为很少。

(4) 权威的父母
  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  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综上所述,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孩 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权威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父母最常用的教养方式主要有:限制和宽容、惩罚和奖励、引导和温暖。
  (1) 限制与宽容
  宽容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地位并具有爱憎分明的行为。而在限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缺少好奇心,创造性和幽默感。然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是“严格合理的限制”,一种是“惩罚性的限制”。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而专制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
  (2) 惩罚
  这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虽然父母都力图避免使用,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得不用。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我们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
  (3) 引导
  引导方式就是平常说的说理疏导。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富有情感又苛刻严厉的,这样的引导能使儿童了解“不允许行为”的一套规则看成为自己应该执行的。这样使用引导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更稳定、持久、有效。
  (4) 奖励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奖励(鼓励、赞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形式。父母适时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
  (5) 温暖
  温暖被公认为是家庭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儿童社会化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处于温暖氛围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难中的人表示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温暖的教养方式还能使儿童具有高水平的自尊。
  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很多,如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教育对象等等。而作为教育者即教育方式的载体或执行者的父母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关键的。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父母本人的个性特征,如对社会化目标的看法和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能力的评估;(2)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气质、能力和性格;(3)社会环境,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婚姻关系,外部环境有工作单位、社会网络、社区、文化和亚文化等。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那么,家庭是人类的首属群体,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儿童时期在家庭中进行的社会化,有着早期性、教育和生活的一致性、施教者和被教化者关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从而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起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关于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1)父母愈多使用惩罚、限制,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形成愈慢。
  (2)精神鼓励优于物质奖励,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举足轻重。
  (3)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4) 父母不宜孤立的使用某一种教养方式。
  (5) 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限制,在专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极的,而在权威型的家庭中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深入研究学生家庭教养方式

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为其父母选择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其父母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对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学业不良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权威性父母鉴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导致幼儿较多的利他行为;而溺爱型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导致幼儿个性成熟较晚,不会与人合作,利他行为相对就少,家庭教养方式还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发展,而惩罚、大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管不问等方式会发生社会退缩 、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

1、 对儿童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在性格的形成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甚至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然而我国家庭的现实情况令人忧心忡忡,在我国家庭中,错误的养育方式十分普遍,有40.22%~47.59%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拒绝、积极巨阙和过严教育,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帮助和尊重,不关心和不信任、苛求,用绝对的权利统治和强迫子女,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这种教育方式常常会使儿童产生粗暴、攻击、反抗、撒谎、两面性等性格特征。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给予较多的情感理解对他们人格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表现为外向性高、善良程度高、做事更加严谨自制、个体能力更强、情绪更加稳定、人际关系状况更好、处世态度更加自信积极;父母惩罚、拒绝、否定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具有负面影响,即父母的惩罚、拒绝、否定,使子女缺乏真诚、宽容、热情、严谨、沉稳的特性,情绪性强,情绪波动大,个体能力不强、人际关系状况差,对人生和事业缺乏信心和热情。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分化的,父母与孩子在一定活动过程中始终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

1、 从父母方面的特征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民主性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别、生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态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响显著。父母因性格不同,其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另外,母亲的血型,父母的人格特征也是教养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家长的特征来看父母身心的健康,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对孩子施以适当的教育方式。

2、 从儿童方面的特征来看。儿童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容易抚养型儿童的家长采用民主型方式的比例最高达90%以上,只有少数采取专制型方式,没有家长采取溺爱型和放任型;难弄性儿童的家长采用专制型、放任型方式的比例最高;缓慢活跃型儿童的家长采用溺爱型方式的比例最高,专制型其次,很少有家长采用放任性的。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活动过度儿童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指令和否定性。不同性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男生的惩罚、干涉、保护、拒绝和否认从儿童自身的特征来看,他是亲子互动中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被动者,而父母则是互动中相对灵活的主动者,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的心理出现了新的特点,家长应自觉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态度,采取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相适合的教养态度和行为i,以适应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3、 从社会性因素来看。研究表明,私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而而公立学校学生的家长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做生意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多采用放任、顺其自然或交给社会教辅中心管理或爷爷奶奶代管。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深入研究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为其父母选择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

家庭教育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 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抚养并塑造孩子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纵容放任型、拒绝否定性和权威性。

(1)专制的父母   

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
  (2) 放任的父母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父母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所以,给孩子这种自主,反而阻断了他学习做人的机会。这种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3)拒绝否认的父母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做什么都做不好,给孩子立过于苛刻的规矩,一味地指责,给孩子温情太少,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教育的孩子不会赞美别人,不会与人合作,利他行为很少。

(4) 权威的父母
  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  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综上所述,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孩 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权威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父母最常用的教养方式主要有:限制和宽容、惩罚和奖励、引导和温暖。
  (1) 限制与宽容
  宽容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地位并具有爱憎分明的行为。而在限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缺少好奇心,创造性和幽默感。然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是“严格合理的限制”,一种是“惩罚性的限制”。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而专制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
  (2) 惩罚
  这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虽然父母都力图避免使用,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得不用。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我们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
  (3) 引导
  引导方式就是平常说的说理疏导。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富有情感又苛刻严厉的,这样的引导能使儿童了解“不允许行为”的一套规则看成为自己应该执行的。这样使用引导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更稳定、持久、有效。
  (4) 奖励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奖励(鼓励、赞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形式。父母适时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
  (5) 温暖
  温暖被公认为是家庭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儿童社会化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处于温暖氛围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难中的人表示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温暖的教养方式还能使儿童具有高水平的自尊。
  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很多,如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教育对象等等。而作为教育者即教育方式的载体或执行者的父母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关键的。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父母本人的个性特征,如对社会化目标的看法和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能力的评估;(2)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气质、能力和性格;(3)社会环境,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婚姻关系,外部环境有工作单位、社会网络、社区、文化和亚文化等。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那么,家庭是人类的首属群体,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儿童时期在家庭中进行的社会化,有着早期性、教育和生活的一致性、施教者和被教化者关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从而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起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关于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1)父母愈多使用惩罚、限制,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形成愈慢。
  (2)精神鼓励优于物质奖励,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举足轻重。
  (3)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4) 父母不宜孤立的使用某一种教养方式。
  (5) 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限制,在专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极的,而在权威型的家庭中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深入研究学生家庭教养方式

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为其父母选择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其父母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对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学业不良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权威性父母鉴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导致幼儿较多的利他行为;而溺爱型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导致幼儿个性成熟较晚,不会与人合作,利他行为相对就少,家庭教养方式还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发展,而惩罚、大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管不问等方式会发生社会退缩 、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

1、 对儿童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在性格的形成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甚至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然而我国家庭的现实情况令人忧心忡忡,在我国家庭中,错误的养育方式十分普遍,有40.22%~47.59%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拒绝、积极巨阙和过严教育,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帮助和尊重,不关心和不信任、苛求,用绝对的权利统治和强迫子女,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这种教育方式常常会使儿童产生粗暴、攻击、反抗、撒谎、两面性等性格特征。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给予较多的情感理解对他们人格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表现为外向性高、善良程度高、做事更加严谨自制、个体能力更强、情绪更加稳定、人际关系状况更好、处世态度更加自信积极;父母惩罚、拒绝、否定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具有负面影响,即父母的惩罚、拒绝、否定,使子女缺乏真诚、宽容、热情、严谨、沉稳的特性,情绪性强,情绪波动大,个体能力不强、人际关系状况差,对人生和事业缺乏信心和热情。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分化的,父母与孩子在一定活动过程中始终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

1、 从父母方面的特征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民主性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别、生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态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响显著。父母因性格不同,其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另外,母亲的血型,父母的人格特征也是教养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家长的特征来看父母身心的健康,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对孩子施以适当的教育方式。

2、 从儿童方面的特征来看。儿童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容易抚养型儿童的家长采用民主型方式的比例最高达90%以上,只有少数采取专制型方式,没有家长采取溺爱型和放任型;难弄性儿童的家长采用专制型、放任型方式的比例最高;缓慢活跃型儿童的家长采用溺爱型方式的比例最高,专制型其次,很少有家长采用放任性的。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活动过度儿童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指令和否定性。不同性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男生的惩罚、干涉、保护、拒绝和否认从儿童自身的特征来看,他是亲子互动中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被动者,而父母则是互动中相对灵活的主动者,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的心理出现了新的特点,家长应自觉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态度,采取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相适合的教养态度和行为i,以适应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3、 从社会性因素来看。研究表明,私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而而公立学校学生的家长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做生意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多采用放任、顺其自然或交给社会教辅中心管理或爷爷奶奶代管。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深入研究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为其父母选择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