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生成——一节数学课给我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1-4 15:19:14 浏览次数:565

南昌市第七届“园丁杯”教育叙事征文

 

 

 

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生成

——一节数学课给我的启示

 

 

单位: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姓名:陈  虹

 

 

 

联系电话:13970830819

 

 

 

 

 

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生成

——一节数学课给我的启示

                                   

在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多、少|”这个环节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摆出5个圆片,要求学生摆出比5个少的物体,学生自己动手摆,教师巡视后发现全班同学摆出的都是4个物体,结果对吗?是对的。按常规学生都摆对了教师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可这时老师并没有结束这个环节,而是抓住了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教师故意问:“我看到有位同学摆了3个,他摆的对不对呢?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有说对的,又有说不对的。面对学生的争论,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接着问:“那谁说的对呢?我们来摆一摆”。教师请学生上台来摆,学生随意摆了3个,教师看到学生的摆法后又接着问:“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呢?”引导学生明白要 “一对一”的摆,这样摆大家看的既清楚又明白。于是学生很快就发现,摆3个也比5少了,这样摆也是对的。

教师又再问“那摆4个、3个都比5少,还可以有别的摆法吗?”马上就有学生回答“2个、1个都可以”。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成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提出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比5小的不光只有4,还有3、2、1等等,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在操作比较中教师还运用“一对一”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然而为了更深一步挖掘教材,教师又追问:现在要摆比5个少一个的物体,怎么摆呢?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又有个一个再思考的过程,学生发现那就只有一个答案—就是4个,这样前后辨析,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也为以后学生学习“比多少”的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课堂生成的重要性。这本是一节非常简单的数学课,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同样多、多、少”这3个词他们并不陌生,教师如果只按照书上主题图按部就班的上下去,学生也能明白“多、少”的含义,然而教师却能从学生的活动中找出可以进一步挖掘的资源,使这节课上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我想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课堂中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教案中转移到学生的具体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经历学习的过程,从中扎实地学会知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富有时效性。

这节课教师不是静止地看待学生,更不是把知识一勺勺地喂给学生,教师尊重学生作为人自身主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倡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师生互动中落实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环节,都是先有学生操作,再自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摆出比5少的物体,学生拥有充分的活动与体验时间。当学生的答案都是4个时,教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及时地合理地作出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想“摆3个可不可以呢?”双方产生积极地互动,最后得出结论“3个也比5少,可以摆,还可以摆2个、1个”。教师又根据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让学生明白“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并通过发现的问题进行辨析,“比5个少的物体”和“比5个少一个的物体”这2句话的不同。学生在整个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示出我这个听课者事先无法预料到的动态生成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并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