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让学生爱上作业
发布时间:2022-4-2 12:29:37 浏览次数:623

“双减”后,学生爱上作业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我们反观一下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长久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作业往往:类型单一、机械重复、欠缺分层。这样的作业既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不符合新课标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又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对语文学科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时代的必然,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必需迎接的挑战。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断创新,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完成作业的乐趣,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想法:

 

一、难度分级,成就中获得快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统一的标准布置作业。而面对相同的作业内容,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完成进度和效果都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笔者将作业分为三个难度级别,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1.基础类作业: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作业的数量较少,难度较低,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方法以模仿、简单的整理为主,基本可以通过抄写识记完成,或在教学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通过练习,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真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发展类作业:针对基础一般、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这面向的是班级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多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和一般综合类等。通过训练,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创造类作业:针对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往往有进取心和探索的欲望。作业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多方面能力点的综合练习。这一类作业有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造性强的特点,既能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形式多样,参与中体会快乐

学生拖拖拉拉不愿意写,甚至怕写作业,大多是因为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只注重学生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我们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是多元。所以在符合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能力训练的时机,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

1.书面创作类:打破传统抄抄写写式的书面作业,让书面作业也可以创意满满。可以设计如:手抄报、思维导图、连环画、图文式观察日记、人物关系图等。

2.实践活动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口述说、亲手操作感受作业的乐趣。可以设计如: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增加生活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参加采访、搜集整理资料,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制作学具模型,养成动手习惯等。

3.竞赛游戏类:游戏、竞赛最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不仅好学、还好玩。可以设计如:诗歌创作大赛、速读大比拼、课本剧竞演、讲故事大王(童话类、民间故事类)、猜字谜、成语接龙、猜猜我是谁等。

总之,把教学目标、能力训练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兴趣点联系起来。以生动、有趣、可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三、自主择“业”,选择中寻找快乐

在传统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主体是教师,而完成作业的主体——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极易让学生产生被压迫的感觉和抵触情绪,同时泯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作业也不能满足学生差异性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自身的强项、不足和兴趣点。我们应适当把作业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中找回对学习的掌控感和主动性。

1.首要任务,习得选择能力

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之前,老师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选择作业的能力,以避免孩子由于惰性,而大多选择量少、简单的作业。如果学生对“选择”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适配的能力,那么“选择”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阻碍个人发展。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选择性作业的意义。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实质是为了让作业与学生的兴趣、能力等更“匹配”,从而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地选择作业,不是为了少做作业,或者获取更高的分数,而是为了减少重复的无意义学习,更好实现自身的发展。“选择”不为别人,无关分数,只为自我成长。

其次,要培养学生选择作业的能力。学生要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着眼于个人真实的发展水平,可以试试“自问法”:在面对多项作业或多种方式时,问问自己会不会做?肯定会做的作业——不选;确定不会做的作业——不选;相信自己花点时间和精力能做出来的作业——选。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调整,在完成有难度(略高于原有能力水平)的作业中实现个人的持续进步。

2.多项作业,选择不同作业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 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我们可以设计“必做”“选做”作业;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一片相对自由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这样,学生对作业有了选择权,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在选择中找回了学习的主动权。 

3.同一项作业,选择不同作业形式

我们不仅给了学生选择作业内容的权力,还可以允许学生对同样的作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学生进一步对自己的学习有了话语权,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创造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可以引导学生用“我擅长”、“我喜欢”、“我乐意”的方式,展示自我才能。如: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可以画连环画、手抄报、讲故事、制作幻灯片、缩写故事等形式展现故事的重要情节。

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玩具”变“工具”。现代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请大家不要谈手机色变,这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如:习作课《我做了一项实验》需要学生完成一个小实验,体验做实验的过程。学生在家完成实验后,可以通过手机发语音描述实验过程、拍照片配文字展现过程、录制小视频边做边讲解过程等多种呈现方式。

三是注重多元参与,不在乎形式,“做了”很重要。如:课外阅读作业,可以摘抄、打卡、分享、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等。

 

四、私人订制,关注中感受快乐

每天给每个学生私人定制作业,并逐个讲评,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有困难的。但不妨碍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比如:用“私人订制”作业来“开小灶”。班级里不乏有敏感、缺少关爱的孩子,他们往往性格孤僻、学习基础差、能力不足,甚至厌学不写作业,给他们“开个小灶”,定制一份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作业,并鼓励他们完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善意,帮助他重燃学习的信心。

比如:把“私人订制”作业作为一种奖励机制。每天几个名额,表现好有机会获得“私人订制”作业,而表现好也不局限在学习方面。定制的作业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量身设计。一份特别的关注、一份与众不同的作业对孩子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要说学生会争着做作业,一点也不为过!

 

五、学生分组,合作中共享快乐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认知方式等都有差异,在面对项目化作业时,老师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更要利用这种差异将学生合理编制成小组,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化作业。而分组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学生能力类型和能力水平。

从能力类型方面,他们有的语言能力比较强,擅长描述、写作、整理、汇报;有的逻辑能力比较强,擅长比较、分析、推论;有的视觉空间能力强,擅长整理图表、绘制思维导图、制作幻灯片;有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擅长组织、沟通、协调等。把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既发挥各自所长,又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任务。

从能力水平方面,他们有的综合素质较好;有的某一能力突出;有的各方面都相对薄弱等。 把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要求每个人都要承担任务,根据能力水平的不同承担自己能承受的任务,同时引导学生互帮互助,这样既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感、成就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作业,又能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

 

设计学生喜欢的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双减”政策的精神实质。作为教师,我们应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