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立语文开放式课堂
发布时间:2016-5-24 16:51:45 浏览次数:586

浅谈如何建立语文开放式课堂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更新语文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广阔的学习时空,激烈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关键词:开放    活力    自主   尊重   拓展   激励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就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著名教育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了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葡萄沟》一文时,根据我国进行的西部大开发这一情况,设计了“宣传大使”当导游的情境。导游这一身份的设计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跃跃欲试,教师则趁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组织学生品词品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学生从课文当中走出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宣传葡萄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里出产的葡萄有多有大、五光十色,非常美丽。老乡们热情好客……小导游边介绍边让“游客”品尝葡萄干,还表演了新疆舞。全班学生都沉浸在浓浓的新疆风土人情中。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活力。

二、注重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陶行知先生倡导“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在这六大解放中,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编者一厢情愿创作的答案唯一的标准主题用“一个通过,几个了的僵化公式来禁锢学生的大脑事实上,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无须拘泥于教参中的标准答案。如学习《小猴子下山》一课,小猴子下山拿玉米,见到桃子,边丢了玉米摘桃子;见了西瓜,又丢了桃子抱西瓜;见了野兔,再丢了西瓜追野兔,结果兔子没有抓着,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的主旨是告诉学生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小猴子拣好的东西拿,这没有错呀!”又有的说:“我也要像小猴子一样丢掉小的拣大的。”这些认识虽然稍显另类,但是这确实是学生的独特感受,且有合理的因素,蕴含着一种发散思维,一种创新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健康的,教师就要珍视、理解、尊重,即使有时候不太正确,也不要去轻易否定,要去表扬、鼓励学生这种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大胆精神,使学生真正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生动,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才会有信心再去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显得更加有活力。

三、拓展选择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差异的鲜活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可供荀泽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自学某篇课文,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学。如《翠鸟》一文的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谈谈翠鸟特点,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翠鸟的图片和资料,可以画一画翠鸟的活动图,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文中描写翠鸟的段落……接着,学生可以分小组合作学习,而够小组评议、交流,再在全班分享,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学得十分投入,这样把学习的权利完全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各自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个性也得到了张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使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进行及时的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爱是行动的源泉,爱可以推动人去进行他所从事的任何事业。”教师应当把教学过程视为向学生爱的主渠道,让学生在情意浓浓的教学中去看、去听、去感受,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要尽量以表扬激励为主。如学习《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一位老师请同学读课文,部分同学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这位教师满面微笑,热情洋溢地评价:

“——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

“——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老师甘拜下风!”

“——多动听的声音啊,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新文章你能读得这么流利,真是武功高强啊,可以收徒弟了!”

这位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了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更好地理解了《生命  生命》这一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那及时给出的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的激励性质的评价语,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只有放手于学生,开放课堂,他们的心灵才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得到放飞。古人云“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老师们,让我们还孩子们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飞扬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金华教育)

3、《新课程研究》王深根  毛建华编著

4、《让课堂焕发活力》李文俊  立岚(小学语文教学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