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22 11:46:15 浏览次数:1266

内容摘要:

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使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系列有效做法:真实选题,在解决问题实践中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厘清概念,在精准选择内容中夯实跨学科融合课程;精心设计,在培养高阶思维中升级跨学科融合课程;创意实施,在开展多元实践中丰富跨学科融合课程;多维评价,在驱动师生成长中传播跨学科融合课程。

 

关键字:

项目化 跨学科融合课程 真实 情境 实践

 

 

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已开始转向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培育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基于项目化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使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那“什么是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近年来,国内外诸多教育专家进行了探究。据有关文献发布:基于项目化跨学科融合课程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的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它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基于项目化跨学科融合课程要有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跨学科融合课程还旨在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搞清楚“什么是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后,“如何设计、实施好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并采用卓有成效的评价方法”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做法:

一、真实选题,在解决问题实践中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是由一系列精心设计编排的学习经验构成,既服务于教学主旨,又不失真实性和现实意义。与现今教育界通过标准与评价倡导学生在不同的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趋势不谋而合。当学生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时,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我们设计的跨学科整合课程旨在从学科学习和社区生活两个层面立意务求真实,帮助学生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当项目的产出是为真正的受众创造真实的产品时,它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

真实合理的情境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实合理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开展项目搜索。通过网站搜索针对各个年级、跨学科开展得十分成熟的项目介绍,可以借此激发灵感,形成自己的跨学科研究选题。比如研究智慧立体种植、智能穿戴、编程与废品改造、水果总动员等。我们联系当地或国家大事设计项目选题,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城市和身边大事的生活习惯。比如,如何更好地向南昌市民宣传文明创建进而影响市民的文明行为?如何实现校园内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变化?我们观察人们的日常工作,把目光聚焦到校园外的社会环境下,寻找人们在各行各业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给予解决办法。比如,马路交警的安全防护、濒临倒闭小卖部的人气指数的提升等问题。我们有效利用国家课程标准或关键知识点,关注涉及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知识、技能、方法和策略的目标要求。例如,我们应该结合语文和数学、科学等学科,发展跨学科的写作课程,撰写关于各种主题的研究报告或科学小论文。我们结合服务于社区的理念,走访身边的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他们现阶段的需求中寻找跨学科项目灵感。比如,社区健身器材的摆放,灵动三点半的课程如何设置。我们还应充分调动其他可利用的资源。比如,夏天来了,如何让身边的同学防溺水,班里有一半的同学肥胖,我们该怎么办?考古学家发现了海昏侯墓葬,给江西的旅游带来了什么?等等。这些身边真实存在的事件都可以提炼出非常好的研究主题作为课程选题。

二、厘清概念,在精准选择内容中夯实跨学科融合课程

一门学科之所以有自己的体系,是因为它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这是跨学科完成的基础。学科不扎实,就无法谈论跨学科。因此,即使是跨学科的课程,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也必须严谨、经得起深思熟虑。

对于跨学科整合课程,除了学科内容的精确性和真实的选题外,还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概念来支持。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中都涵盖了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索发现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所以我们在选定跨学科融合课程内容时,都会召集各年级学科教师每周二下午的时间固定教研,达成学科教师之间的共识,充分应用学科间大概念的要求,精心选择学科课程融合的内容,以综合实践的形式,夯实跨学科融合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基于项目化跨学科融合课程《长征》的开展,我们不同的学科老师都围绕长征精神的传承,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开展主题探究,如语文学科的“诗吟长征”、数学学科的“数字长征”,科学学科的“科技长征”,英语学科的“众评长征”和美术学科的“书画长征”都既做到了体现学科特色,又有跨学科融合育人的功效,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主题探究中感知了长征精神,激励了学生从小立志勤奋学习,长大坚毅行动振兴中华的豪情。

三、精心设计,在培养高阶思维中升级跨学科融合课程

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高阶思维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有意义的研究。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笔者结合一年来的实践案例,帮助教师探究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即跨学科课程中问题的设定。如一年级实施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我与蔬菜交朋友》,则是结合学校中餐学生不爱吃蔬菜这一表现,通过“如何让身边的同学爱上吃蔬菜”这一驱动性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熟知的蔬菜开始研究。通过对红萝卜、青菜、土豆、西红柿等蔬菜的深入研究,一一分析、综合,不同学科老师指向不同的研究角度,科学的老师对蔬菜营养价值及食用部位的探究,语文老师对蔬菜引导观察,进行相关蔬菜儿歌编写的引导,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记录蔬菜成熟的周期,走进菜市场真实购买蔬菜,计算一天蔬菜的开销,美术老师引导鉴赏蔬菜的外形,并发出号召亲子合作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蔬菜道具服。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都指向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获取走向了真实情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项目收官之时,年级项目组还精心筹划了小小营养师的评选会,让一年级的小豆包身着可爱逼真的道具服走向舞台,自信演说,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展现高阶思维的精彩表现,收获真实生活的成功体验,效果甚好。

  • 创意实施,在开展多元实践中丰富跨学科融合课程

课改那么多年,很多学校的课程貌似十分丰富而有特色,但实际上在外围游走,很少触及课程教学的本质。为了深入推进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学校通过结构性的变革来带动学校实质性的学习变革。学校每周一下午固定一个90分钟的版块时间,用来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让教师在协同下完成跨学科整合,用课程结构之变撬动学校的教与学之凝固的讲授常态,进而影响常态课程。

学校创意实施的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模式,以年级教师包班的形式,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土化的推进,打破课时界限,模糊学科边界,让学生在开展探索性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综合素养。

课程时间弹性化。从时间上予以保障,中间的铃声由学科教师自主协调,学校不打铃。自由的、可调节的、可支配的学习时间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所需要的。这个下午没有上下课铃声,课堂时间随学生学习需要可长可短。学生采用基于项目化的学习模式,以实践性项目的完成为核心,将能力发展、跨学科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学生为了完成跨学科融合课程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需要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需要针对自己的项目不断地试错并改善自己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创造性运用知识的社会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班级,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个体可以支配的学习时间是不相同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持续一种积极的状态。

课程空间立体化。这个下午,学校所有的空间都是学生的“学习场”。有限的封闭的教室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所有的空间都会被利用。课堂从有限的课堂变成无限的学习空间,最终构建起支持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社区型”学习环境。由于所有的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都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相关联,所以学生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和实践。学校的各种场地包括操场、办公室、计算机教室、头奥工作室、科学实验室,校外的场所包括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杏花楼、动物园、公园、街道、社区、菜场都会成为学生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展的学习场所。外界环境将成为教学资源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围墙将被打开,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空间将被进一步的改变。你不会想到三年级研究桥项目的学习小组,还会通过创意桥的义卖筹集爱心基金,走进培智学校,与那里的孩子建立起爱心桥,共享同一片蓝天。

师生角色多样化。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方式倡导教与学多维互动,教师通过高频、高质量学习互动,更好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了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教育的行为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创新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亦师亦友,对学生充满期待,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一起经历科学家探索事物的过程,建立学习公约,引领学生相互合作,通过任务单、学习单的形式让每个人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积极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

课程样态项目化。这个下午90分钟的版块时间采用基于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杂而有章”的样态。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规模和时间不固定,允许学生对项目反复进行探究,必要时可以推翻重来,返回到初始探索的相关问题。项目化的空间也是不固定的,任何适合的地点都允许被利用。所以在这个下午,你可能看不到传统课堂和校园里那种整齐划一的秩序,而呈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样态。

如果你在这个下午走进校园,观察二年级学生,你可能会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全神贯注地绘制飞行棋,有的小朋友在利用矿泉水瓶盖制作斗兽棋,有的小朋友在邀请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跳橡皮筋,一起玩冲城,他们在校园里复活老游戏,让校园里充满生机与欢乐。你还有可能看到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在研究桥,他们有的团队协作搭建身体桥,有的团队在用吸管与牙签制作桥,怎样的桥结构承重最多呢?有的学生搭斜拉桥,有的学生搭拱桥,有的学生搭平桥......在项目的完成的过程中课堂生成了创客式的学习样态,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进行创意探究。虽然在课堂上看不到统一的指挥和划一的行为,但学生都围绕着主题和项目目标各司其职,各行其能,产生满满的成就感。

在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完成项目。在项目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以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为学习的内驱力,进行猜想、设计、实践、观察、修整、分享等活动。能力强的同学和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因人而异获得不同的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主动而又积极的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更充分地激发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动态地建构知识概念,养成跨学科的思维品质。

五、多维评价,在驱动师生成长中传播跨学科融合课程

在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激励师生更好地通过课程获得历练与成长,增加师生的成就感,我们会适时推出跨学科融合课程分享会和学生项目学习成果展示会,以真实的表现性评价彰显课程带来学校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样态。

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莫过于对其专业价值的认可与尊重。我们在开展基于项目化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过程中,为促进教师抱团发展,共享经验,更好推动品质课改,我们面向大学区召开品质课程暨灵创项目学习成果分享会,邀请家长与东湖区优质大学区课程分管领导与老师一起观摩学习,倡导好老师是好家长与好同伴一同塑造。分享会上,教师走上课程分享的专业舞台,面对不同人群阐述跨学科融合课程带来的改变与成长,感召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参与课程改革,形成了巨大的磁场效应,在更大区域推进了品质课程改革,以专业的认可更好促进了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深度开展。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倡导多把尺子丈量成长,带给不同的孩子更多成长的机会与可能。擅长动手的孩子,让其发挥想象力完成项目学习作品,展示成长印记;擅长演说的孩子,让其通过PPT汇报形式,更早习得信息技术,通过现场的演说展示项目学习的成长与收获;擅长绘画的孩子,让其通过绘制手抄报或者创作绘本,展现学习历程与成果;擅长生活的孩子,让其根据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要求,烹制南昌风味美食,邀请同学、来宾品鉴,提升成长的动力与自信.....跨学科融合课程给了学生一片自我创造的天地。他们可以发挥自我想象力,设计与创作生活需要的作品,将想象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自己的力量,感受创造的力量。 我们通过课程展示的方式,向区域辐射课程影响,让孩子在经历多元的展示交流中,不断成长。

 

基于项目化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则是推动解决传统课堂问题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学校全体教师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领域的新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说的新追求,它将不断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体现出整体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