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8-2-19 18:42:22 浏览次数:570

有些人望文生义理解的一味“挑错”、简单粗暴的全盘“否定”不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1] ,它既指向怀疑精神、批判性地探讨他人的主张及依据,也指向“谨慎断言” [2] ,做出推理,进行更有效的探索。批判性思维事关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独立评判能力的形成、健全人格的铸造,事关人类的进步。身处互联网时代和变动不居的社会,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海量、多元、无序信息爆炸式出现的局面,面对变化多端的当下和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唯有独立思考、恰当评价、有选择获取、审慎行动,方能不为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淹没,不被别有用心的谎言迷惑,不被似是而非的各种方案左右。

正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影响如此之大,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密切相关,它才跟创造力、问题解决力、合作交流能力等,被视为构成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3] 无论是经合组织强调的最受推崇的未来能力,还是美国提出的4C核心素养框架、日本制定的21世纪关键能力框架,批判性思维都得到高度重视并被放在突出位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非常重视批判性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更是明确提出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实现创意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

目前,批判性思维的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界风生水起,小学语文教学界还是波澜不惊。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学科 “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处境?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落地生根呢?

 

一、重塑教学文化

2019年5月,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听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了《景阳冈》一课。所有的教学流程都已走完,学生以为该下课时,孙老师却出人意料地把众人的目光聚焦到课题:你觉得课文以《景阳冈》为题好,还是用《武松打虎》为题好?或者,干脆用《水浒传》相关回目的《景阳冈武松打虎》?所有学生异口同声:“用《景阳冈》为题最好。” 理由是该题目耐人寻味,是教材编写者深思熟虑的结晶。学生现场采访台下的听课老师,老师们也赞同编者拟的课题。见状,孙老师耐心启发,好的题目既应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必须吸引读者,并引导学生联系虚拟的“打狗”经历推敲:题目定为《翠冈小区》(发言学生的居住地)好,还是《王小勇打狗》妙?票选的结果是前者。孙老师痛心疾首,连呼“中毒太深”!哪个题目最好,见智见仁,自可商榷,但学生包括老师一边倒,迷信权威的心态展露无遗,缺乏批判精神的程度可见一斑。

上述仰视教材、众口一词的现象绝非偶然,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是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常态。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其任也重,其道也远!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重塑新型教学文化。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整齐划一:套路一致、答案雷同,僵化刻板、千人一腔,程式化、同质化。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步入人云亦云、千课一律的泥潭,与批判、创新绝缘,小学生年龄小、向师性强、易受误导控制等,只是显性、外在的因素,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才是隐性、内在、深层的因素。“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重群体轻个体的整体主义、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社会心理” [4],滋生了唯权唯上的盲从心态、臣服长者的社会行为规范、迷信教材教参的教学生态,形成了“记忆型教学文化”,生硬灌输,简单复制,老师跪着教语文,学生屈身接受标准答案。

新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扬民主、理性、科学的大旗,强调学为主体,注意塑造“思维型教学文化”[5],提供批判的土壤、创造的空间,指引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创新学习,跳出权威光环、跟风从众、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自以为是等“自我陷阱”式思维误区,大胆跨越“众所周知”、双重标准、妖魔化等“他人陷阱”式障碍,[6]以审慎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客观的立场对待语文学习,独立判断,善于追问,勇于反思,理性立言。

 

二、强调对话精神

批判性思维又称反省性、评判性思维,它指向的不是否定而是慎思,谨慎判断、理性决策。为此,它既要面对、思考、判断他人的思想、观点及支撑思想、观点的理由,也要反省、评判自己的思想、观点及背后的理由,从而进行更深入、合理的探索,因而,既要与他人“对话”,也要与自己“对话”。可以说,对话是让批判性思维落地生根的方式与途径。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对话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审慎求证,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老师、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不带偏见,不囿成见,不妄下断语,不墨守成规,以公正、公平、深度的对话,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催生批判性思维的胚芽。

1. 鼓励质疑批判

 

批判性思维强调不盲从、不守成,以自立性思考为条件,以敢于质疑的态度为先导,以合理性决策为目标,而小学生年龄小,受到的束缚少,好奇心强,保有爱问的天性。小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就应该从激发儿童的天性开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对课文、作者、编者、同学和老师展开批判: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编写者这样编排慎重思考过吗?这样解读符合价值取向吗?[7] 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审视,值得推敲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组三篇课文《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有两篇是有偏颇的。《蒲公英》写几十颗蒲公英种子乘着降落伞随风飘荡,太阳公公叮嘱他们不要被发着金光的沙漠吸引,也不要被银花飘飘的湖泊迷惑,要到黑黝黝的泥土中去生根开花。结果,听话的茁壮成长,不听话的凄惨死去。说白了,这篇现代童话宣扬的还是农耕时代的古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文中的太阳公公以权威自居,以经验丰富的长者形象出现,貌似态度“亲切”,实则严格约束,虽只说了短短一段话,但全是命令式的“记住”、毋庸置疑的“叮嘱”。小小蒲公英的种子为什么不能自主尝试、探究一番呢?即使有些被碰得头破血流,但这种宝贵的经历和牺牲的教训,对于群体的存活、生命的成长也是弥足珍贵的。另一篇课文《三袋麦子》,写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同样的过年礼物——一袋麦子。小猪迫不及待地将麦子做成美味的食物,小牛吃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小猴把麦粒全种到了地里。应该说,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法,各有各的出发点,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问题与风险,课文蕴含进行求异、创新训练的成分,但作者设定的终极裁判——土地爷爷在篇末一言九鼎的表态,挡住了多元解读和批判思维的通道,只有小猴才是最“聪明、能干”的,其他的都该自惭形秽。两篇课文,一样的问题,“用权威的面目,逼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8],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痼疾在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现。这样的教育、逼迫,会使年轻一代渐渐失去怀疑批判的本能和自我探求的潜质,成为思想的囚徒、行动的懒汉,最终变得亦步亦趋。

不止教材需要质疑批判,教师某些时候的做法也值得质疑批判。前文提到的孙双金老师,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的领军人物。就是这样一位领风气之先、大胆质疑《景阳冈》课题合理性、并想借批判性思维在课堂的彰显来探索深度学习的老师,多年前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思想其实也有些保守,做法也值得商榷。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表面上鼓动质疑,实际上还是把学生往预设好的套路上引:前一篇,无论在全国哪个省市上课,无论学生怎么质疑,最后集体交流的都是他规定的两个所谓重大的问题。

几个小小的例子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确该对一些以权威、样板示人的教材、教学等质疑批判了,小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的触角其实可以伸得很远。当然,这种质疑批判是对事不对人的,是要顾及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历史文化语境的。

2.启发审慎求证

批判性思维,鼓励怀疑,但不是一味“说不”、粗暴否定,在大胆质疑的同时,要求谨慎断言、积极创造。小学生爱抬杠、易偏激、好生气,常常不自觉地把争论演变为争吵,把陈述理由异化为人身攻击,对话精神的培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人格的铸造,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启发学生以质疑的态度拒绝马上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否定其思想;引导他们就对立的观点深入讨论交流,找出确凿的证据,不断“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调控” [9],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既不全盘接受他人观点,成为“无批判性的人”,也不做凭好恶、印象轻下结论者。比如,《三袋麦子》的教学,就应该撇开土地爷爷的判言,让学生解放思想,放开思维,多角度思考,多维度对话,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张扬评判性、客观性,提升思维力、言语表达力、合作交流能力和人生格局。

3.改变学习方式

批判性思维不是单纯的技艺,它是理智、品格与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的集合。批判性思维需要找出谬误、分析论争、反躬自问、智慧选择、得出结论、做出判断,需要经历辩证认知过程,需要公正、公平的对话。为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落地生根,我们必须积极变革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单向传授、一味复制的“海绵吸水”式学习为“沙里淘金”、明辨是非、精思慎取的研究型学习。有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地生根才有保证。

 

三、提供生长天地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文化塑造、对话规则确立的“漂浮”“虚空”状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广阔的天地、落地的平台,它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为此,必须在平时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研习活动中,寻找机会,精心设计,真抓实干。

一是着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平台,无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只要用心搜寻,见缝插针,时机都是有的。特级教师宋运来教学说理文《滴水穿石》,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在提取文本要义、探讨文体特点、巧说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宋老师慧眼识珠,匠心独具,抓住课文所立“观点”的漏洞,重锤响鼓,引进拓展性文本《没有打不开的门》《公鸡的梦想》,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揭示矛盾,严密分析,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不懈批判现成“观点”,打破了学生僵化思想的框框和轻信盲从的惯习。值得注意的是,宋老师的教学没有凌空蹈虚、故作高深,而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一把哲学上的矛盾论通俗地化为反例不断提出,二用两篇拓展文本创设具体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际,讲究实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手段有很多,宋运来老师用的是补充阅读法,老一辈教学名师靳家彦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用的则是读写结合法。根据故事内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靳家彦老师启发学生逆向思维,重构文本,创编《铁罐和陶罐》,也达成了批判思维、创意解读的教学目标。

二是着意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及跨学科学习中生长。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学科间的融合和超学科的跨越,这就更为批判性思维的生长开辟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精心设置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让小学生在听说读写的交融中,在自由提问、辩论交锋、自我评价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识别谬误,深刻反省,合理决策,谨慎行动,获得未来社会进步和个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地生根,塑造新型教学文化是前提、基础,弘扬对话精神、倡导对话思维是方法、途径,提供舞台和生长天地是条件、保障。只要我们努力提升教书育人的基点,善于发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点,找到语文学习和思维发展的结合点,点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就一定能以批判性思维为抓手,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素养转向。 

 

参考文献:

[1]Rober H. Ennis.Critical Thinking: A Streamlined Conception[J]. Teaching Philosophy,1991,(1).

[2]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 04- 01(7).

 [4]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6]袁振国.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J].上海教育(A刊),2018,(6).

[7]赵永攀.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以问题为导向[J].教学与管理(小学刊),2018,(10).

[8]程然,胡海舟.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18.

[9]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10,(5).